查看原文
其他

独家专访小蓝单车核心员工:看着小蓝穷死,我们不要工资都无能为力

2017-11-16 李卡班 创业邦


又一家共享单车!小蓝单车被曝解散!

不见创始人、人去楼空、供应商上门讨债

......

除了那些退不回押金的用户,

还有被欠工资的年轻员工,

他们又该何去何从




“善败者不亡”,认真研习失败,离成功会更近。创业邦关注连续创业者,希望下一次,你更完美。


本文系「创业败局」原创栏目第 5 篇报道。小蓝单车倒下了,创始人李刚还在美国。创业邦采访到一位小蓝单车早期核心员工,高度还原这场败局。



毕业没多久就加入了小蓝,那时候小蓝还没有拿到 A 轮融资,拓展的城市只有 3 座。一年以后,我离开了小蓝单车,只带走了未结的工资欠条。



在小蓝单车危机传言刚出来的时候,其实公司大部分的人都是相信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融资。


毕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,市场也承认我们(在共享单车)行业第三的位置。还有一些品牌合作方的反馈也很好。用户对我们的反馈,都觉得我们的产品是非常不错的。所以,我们都非常有信心。


到后面,随着供应商的催款和我们付款进度变慢,然后一些供应商逐渐上门的这种传闻不断变多。那时候,我们对公司的信心就开始有些动摇了。


到最后真的是发不出工资了!



10月份,我从小蓝离职。那时候已经不断有供应商找上门。已经开始影响正常工作,公司没有钱,那所有的活动、所有的运营没法做下去。我们的合作伙伴其实那边还不知情,但车辆越来越少,连我们的工资都停了。


就是因为小蓝已经处于一种停滞、停摆的状态,我才会离开。


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小蓝抱有这种感性的激情。在脉脉上,很早就有员工爆出拖欠工资。小蓝甚至还有讨薪群,毕竟有些人需要生活。


不需裁员,开不出工资,员工自己就会离开!



为什么会选择小蓝这种刚刚成立没多久的创业公司?首先,我没把加班当做择业的雷区,不会害怕创业公司太累。而且那时候共享单车非常火,被认为是创业风口。小蓝单车和别的创业公司不一样,它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。我觉得在这里,会让我飞速成长。


在城市拓展市场中,人手不足的时候,既做运营,也做市场,做渠道、做品牌合作,还得去找仓库。北京运营负责人来自Uber中国,他把Uber的运营经验带到了小蓝,之后其他城市都是复制北京这边的运营模式。


在小蓝的扩张过程中,像我这样的年轻的新鲜血液很多。新鲜血液比较容易激情。


小蓝单车最核心的市场部门,实习生要比正式员工还多。


他们都来自当地一些比较好的学校,这些学校在每个城市都排名都比较靠前。因为,整个运营团队借鉴的是Uber中国模式,就是精益精益化管理。所以,这些实习生的背景都还不错,比如很多中山大学、深圳大学的学生。


公司会把比较有分量的工作交给这些实习生,在小蓝能够做出一些能够体现你人生价值的事情。


在创业公司的立场上,这个事是比较好的一个策略,一个是节省人力成本,二是这群年轻人有激情,他愿意去尝试比较新的东西。


但,在实习生的角度上说,他在一个创业公司工作,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。很多实习生其实都希望毕业之后直接转正。刚毕业、刚签了三方协、刚工作几个月,公司没了,对他们来说会有很大打击。


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还要重新找工作,这可能对他们之后的职业生涯有非常大的伤害。




虽然在打工,却觉得是自己在创业!


今年4、5月份的时候,共享单车就是在打仗,每天都停不下来。这是战火最旺盛的时候,那段时间小蓝单车真的缺人。那段时间,我差不多都每天早上8点钟到公司,可能晚上11点才回去,持续了好好长好长时间。


有时候周末连续两天都不休息。周末早上6点出去做活动,晚上九点多才回去,就没有休息。我们都有种感觉,就是必须得打赢这仗才能活下来。


我们为什么工作这么积极,我觉得不存在打鸡血,不存在一些公司所谓的那种思想灌输。我觉得小蓝还是很正能量的,很多人都觉得是那种自发的这种状态。公司也没有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,也并没有用KPI逼迫我们。

 

这种感情其实特别复杂。我们整个市场运营团队真的把当它做自己在创业。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进去,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打工者的状态。


而且 bluegogo 这个品牌在我们心中是非常非常认可的。在小蓝单车发展最好的时候,我甚至觉得在这里工作是一种荣幸,因为有种感觉,小蓝单车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。


包括我们跟中国电信有一些合作,都是亲力亲为把合作给谈成。小蓝刚在北京铺设不到一个月,成立不到半年时间,人家凭什么要跟你玩?何况我们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,我记得当时跟中国电信谈合作的时候已经到了北京电信市场VP的级别了。


不过很可惜, 由于后期车辆供给不足,难以保障在北京的每个电信门店附近都有小蓝单车,我们和中国电信的只合作持续了10天。


我觉得在小蓝单车一年时间的经历,可以算得上三年的成长。



小蓝单车今年年初拿到黑洞资本领投的4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,比摩拜和ofo只晚了几个月。而这几个月时间就造成了难以追赶的距离。


黑洞资本的背后是一个广州地产商,除了有限的现金支持,很难在其他资源上给小蓝支持。而摩拜有微信的流量支持,ofo背后有滴滴等。就拿支付宝推荐带来的流量来说把。有段时间,小蓝单车的新增用户有30%来自支付宝。而ofo被推荐到了首页,有更好的位置。


员工们对小蓝的希望也在这一年里也有很多变化。在年初,拿到融资大家充满希望,觉得我们也能抱到BAT这种级别的大腿,觉得被阿里巴巴投资也不错。当巨头和顶级资本的纷纷战队,小蓝再也融不到钱了。


危机来临时,我们想要是被摩拜收购也不错。但不能是ofo或者酷骑。因为,在产品上和出行数据上,我们只佩服摩拜。



公司没钱,在一线城市跟摩拜、ofo抢市场,首先得保证单车数量啊。每个城市的市场推广费用只有1个月只有100多万。在品牌和广告投放上,我们几乎0成本。很多好的创业和活动都的不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。


小蓝团队太年轻,过于扁平化管理,在战略上很吃亏。


在今年6月份,小蓝运营犯了一个“致命”失误,触及了政治敏感。我们之后紧急公关,在知乎、微博、各大媒体网站删稿。差点让公司陷入万劫不复,这就是吃了年轻的亏。


对比哈罗单车,他们深耕二、三线城市。跟很多规模小点的城市都签署排他协议,这些城市不希望乱七八糟的共享单车随意投放。哈罗单车避开了和巨头正面交锋活了下来。


而摩拜和ofo的第一和第二之争则打死了第三名小蓝单车。


- END -


MORE | 更多精彩文章


商务合作请加微信:bangcbd

推荐邦哥的好朋友“毒舌科技”, ID:dushekeji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